再创新高的股价掩盖不了越卖越亏的现实
自今年2月初市场普遍出现低迷之后,赛力斯在二级市场中展现出了惊人的增长势头,仿佛踏上了一条疯狂上涨的轨道。截至北京时间3月12日的股市收盘,赛力斯的股价已经飙升至101.57元,近一个月的涨幅更是超过了惊人的40%。其市值更是攀升至1533.49亿元,甚至在前几天一度超越了长安汽车的市值,令人咋舌。
值得注意的是,根据赛力斯发布的《2023年12月份产销快报》数据显示,该公司全年累计生产了25.6万辆汽车,销售数量也达到了25.32万辆。其中,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销售成绩尤为亮眼,分别达到了15.37万辆和15.18万辆。而长安汽车,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,2023年销量高达255.31万辆,其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也超过了47万辆,并且与华为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关系,拥有出海优势。然而,即便拥有如此强大的实力,长安汽车在市值上也只是勉强与位于同一城市的赛力斯打了个平手,这无疑让长安汽车感到颇为不平。
尽管赛力斯在市场中风风火火,但背后的财务数字却令人瞠目。据1月末公布的2023年业绩预告显示,赛力斯预计营收将在355亿元至365亿元之间,同比增长幅度在4.09%至7.02%之间。然而,其净利润依然未能实现转正,亏损额预计在21亿元至27亿元之间,而扣非净利润的亏损更是高达46亿元至50亿元。
有分析人士指出,尽管与之前的数十亿元亏损相比,赛力斯的财务状况已经有所收敛,但正是这些累积的亏损使得赛力斯在财务上显得不那么稳健。按扣非净利润口径计算,赛力斯历年财报显示,其从2019年到2022年的亏损分别为8.84亿元、23.08亿元、27.93亿元、42.96亿元。如果再加上2023年的预计亏损,赛力斯的总计亏损可能将达到惊人的116.89亿至120.89亿元,这无疑给其未来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。
我们知道,二级市场总是被预期所驱动,然而,赛力斯近期的股价暴涨却让人不禁怀疑,其市场预期是否已被过度透支?自从赛力斯决定全面转型为代工模式,其市场价值似乎与其品牌本身渐行渐渐远。市场的狂欢之下,我们不禁要问,这轮涨幅的真正动因是什么?未来市场又将如何看待赛力斯?这些问题与赛力斯本身的关联性,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紧密。
在这场预期的游戏中,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事实:除非市场能够定期为赛力斯的代工模式带来利好消息,并持续保持赛力斯在舆论中心的地位,否则这种短期的股价泡沫很可能会迅速破灭。回顾去年,华为智选车模式下与奇瑞联手打造的智界S7发布后,赛力斯股价大跌的情景仍历历在目,这充分说明市场对赛力斯的真实地位有着清醒的认识。
与此同时,我们也不得不关注赛力斯自身的盈利模式问题。股票上涨并不是公司盈利的直接体现,而是市场对未来的乐观预期所驱动。然而,这种预期在短期内可能达成一致,但长期盈利能力和投入产出比才是决定企业价值的根本。从长期来看,赛力斯的大手笔投入已经带来了巨额亏损,这显示出其经营策略的高风险性。如果未来无法取得显著的商业成果,那么再高的估值也终将化为泡影。
因此,对于投资者而言,在追逐短期涨幅的同时,更应关注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和稳健性。对于赛力斯而言,如何在代工模式下实现盈利并重塑市场形象,将是其未来面临的重要挑战。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些问题,赛力斯才能在二级市场中站稳脚跟,赢得市场的长期认可。
风险不容忽视
尽管这样的成功经验引人瞩目,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引来一些质疑之声。成功的车企通常名利双收,而在这方面,赛力斯似乎有所欠缺。按照华为的要求,整车上无法使用华为的LOGO,问界品牌完全属于赛力斯。作为代工企业,赛力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驾驶体验。然而,在品牌影响力、销售推广、估值体系等关键环节,华为却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,甚至新品发布会的主持人也是华为车BU董事长余承东。
从销量数据来看,以问界M7为例,从2023年9月至2024年1月,这款车型始终是赛力斯销量的中坚力量。值得一提的是,9月份其占比最低,原因在于该月的中旬(9月12日)才正式发布。在问界的故事中,华为的身影无处不在,而赛力斯自身的存在感却相对较弱。这种观点似乎忽略了赛力斯成长的历史背景。在与华为合作之前,赛力斯已经面临亏损的困境。在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时代,选择将华为作为“救命稻草”放手一搏,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。
这种情况并非个案。面临严峻发展形势的车企并非少数。不久之前,北汽便放弃了原有的解决方案合作模式,转而投身智选车的怀抱——在生存与独立性之间做出选择,其实并不难,因为生存本身比任何问题都更为重要。根据华为2023年秋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公布的数据,鸿蒙系统的整体用户数量已突破7亿,鸿蒙系统4.0在发布仅一个月内便吸引了超过6000万户用户。通过销售汽车转化华为鸿蒙用户,已成为车企与华为合作实现逆袭的关键动力。然而,一旦消费者选择购买新车后车企出现问题,风险该由谁来承担?“近年来,出现问题的车企已经不止一家,我自然不希望自己刚买了新车不久就要排队维权。在极端情况下,华为能否为消费者兜底?”这是一个消费者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。
全文总结:至今,赛力斯仍未实现扭亏,北汽的情况亦不乐观,改变现状的渴求同样迫切。华为的影响力确实有助于放大这些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,但改善业绩、过滤风险的工作仍需企业亲力亲为。从企业年报数据可以看出,除了采购华为解决方案的成本外,企业研发、管理、销售等各项费用均不低,市场竞争压力更是让所有企业如履薄冰。如何消除市场的疑虑,将成为各方必须正视的外部压力。由此可见,对于那些选择与华为紧密合作的企业而言,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。
精彩内容回顾:
日前根据海外媒体曝光的最新消息显示,品牌旗下Land Cruiser FJ车型,目前已由今年三季度推出至2026年初首发,预计最快将于明年上半年陆续开售。同时新车也有望在后期导入国内市场销售,并有望同步推出三种不同动力车型供消费者选购。
根据丰田官方发布的最新销量数据显示,今年一季度丰田改款的Tacoma皮卡车型销量猛增188.2%,达到 23,949辆,前三月销量增长了177.5%。其市场销量仅次于RAV4(41,509辆)和凯美瑞(29,661 辆),甚至超过了卡罗拉(21,495 辆)。
根据通用汽车一季度销量数据显示,集团一季度销量同比增长16.7%,总交付量达到693,363辆。其中雪佛兰品牌一季度售出443,564辆汽车,同比增长13.7%;GMC品牌销量增长17.6%、凯迪拉克品牌销量增长17.8%。而别克汽车销量增幅接近40%,成为集团旗下一季度表现最佳的品牌。
根据福特汽车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,2025年第一季度Mach-E(电马)的销量较2024年第一季度增长了21%,总交付量从9,589辆攀升至11,607辆。而经典的福特野马双门版车型,销量下滑31.6%,从13,707辆降至9,377辆。同时Bronco的注册量猛增了35.4%,至32,595辆;Bronco Sport销量涨幅5.7%,至33,363辆、Escape(锐际)销量涨幅2.1%至37,357辆。
全新探岳L凭借机械质感与科技配置的深度融合,为偏爱传统驾驶乐趣的燃油车拥趸们提供了“智能+机械”双轨并行的终极解药。